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2009年第10期
编号:12050842
针灸治病的原理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1日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2009年第10期
     针刺法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针刺的发展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是以砭石治病方法即称为“砭刺”,而且刺法较为简单,只是用于放血排脓。可是随着针刺工具的改革和针刺的方法在不断地丰富。在《黄帝内经》中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论述非常精辟,同时在针刺方面就提到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在补泻手法上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等。为后世的针刺方法与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随着经络学说和针刺法的不断发展,其灸法也相应地取得了较大进展,并且还受到了历史医家的重视。汉代的名医张仲景言道:有“可火”与“不可火”的说法,其中所言的“火”就是指灸而说。在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化之下,又出现了许多针灸方面的书籍。其中有魏晋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唐朝的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等均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唐朝的王焘著《外台秘要》提倡弃针重灸。依据记载的灸法专著,除了医经、方书及各医家综合性针灸书籍外,还有不少专著。有宋朝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明朝高武著的《针灸聚英》,杨继渊著的《针灸大成》和清朝廖润鸿著的《针灸成》等,无不重视针灸疗法。在我国民间,针法、灸法不分南北与东西,处处有人使用,并且也确实治好相当一部分疑难杂病。由此可见这种古代传统疗法是为广大群众所能接受的。总之针刺法、灸法、经络学说和针灸用具的几个阶段的发展,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乃至不断完善的过程,然而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是现代针灸学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 百拇医药
    其中在针法方面,除了原有的毫针、耳针、火针、芒针、温针、割治、皮肤针等之外,还通过对经络学说研究并结合现在医学知识,发明了电针、头皮针、腕踝针、水针、穴位磁疗、穴位离子透人、穴位激光和穴位超声治疗等。在灸法方面,除原来的艾柱灸和艾卷灸之外,还发明了温灸器灸、镜灸、电热灸、微波针灸仪和各种药物灸等。随着灸学的不断发展,对于针灸治疗的病种业已扩大到了三百多种,其中对于一百多种病已经获得了理想的疗效。依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我国仅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七年在国内各类报刊上发表有关针灸治病方面的文章就有八千多篇,特别值得提出的就是我国发明的针刺麻醉,使针灸这门古老的医学科学又增添了新的光辉。

    我国的针灸疗法早在公元六世纪已传到了朝鲜国,同时,吴人知聪带着《明堂人形图》和《针灸甲乙经》等有关针灸书东渡,将我国的针灸术介绍到日本国。到了公元十七世纪末,针灸学又传到了欧洲。现在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灸临床工作。还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在我国已经举办多期国际针灸学习班,为一百多个国家培训了上千名针灸医生,这些情况足以说明,我国的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际上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是令人十分高兴的。
, 百拇医药
    1 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疗疾病

    针灸确实能治病。但是必须要首先搞清楚,针与灸的方法,其针刺法就是运用不同的针具,在人体的腧穴上,根据病情进行选穴针刺、叩击、放血等操作,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在临床上常用的针具有毫针、梅花针、三棱针等。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的艾柱、艾条等,将其点燃后再熏灼皮肤一定穴位,这样通过温热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这就是说针刺法和灸法,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与脏腑以调节营卫气血,达到扶正祛邪和治疗疾病之目的。因为人体一旦得了病,其机体正常功能便会受到损伤,同时与疾病有关的经络就会出现了阳性反应点。使用针灸疗法之所以能够起作用,都是依据病情,并且采用不同型号、尺寸的针具,刺激人体的相应穴位,通过经络的转输传导,激发经气,使针灸的效果直接达到病灶处发挥治疗作用,使疾病的反应点范围缩小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但是针灸疗法,必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医疗技术,并且又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疗法,而且还要运用传统的中医四诊八纲进行辩证施治。如果说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若是没有中医理论作指导,那么在临床中也就不能辩证立法,配方取穴了。这很显然,有些老针灸医师在临床过程中虽然取穴不多,而疗效为何可佳呢?很简单,除了具备有丰富临床经验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对中医理论理解得深透。故此说,针灸师在临床实践中绝不能脱离中医理论的指导,而只有认真学习、掌握、应用中医理论才能更好地获得治疗效果。而针灸的辩证,实质就是对疾病进行调查,首先通过四诊方法去查找原因,然后再通过表现的症状归纳成症侯群,最后再结合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理论,进行分析病机与所属经络关系,才能配方取穴,因为针灸的施治就是弄清楚病人的病情之后而采取相应方法,就是依据八纲进行的针刺、灸与补泻治疗,针灸的辩证施治原则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以此即可达到针灸疗法的好效果。成为
, http://www.100md.com
    2 针灸与子午流注关系

    针刺治疗还应当依据具体的时辰,这就是子午流注按着时辰循经取穴的古典针刺方法,这也是根据《黄帝内经》“天地人相应”的内外统一整体观,以及阴阳结合,刚柔相配,五行相生的理论,同时运用了天干与地支变化规律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之中昼夜循环、流注,盛衰及开合的时机。从中选出有五行属性的腧穴施以针刺手法,便会取得可靠的疗效。

    子午流注又分为“纳甲法”和“纳子法”。这里的“纳甲法”是按着天干与地支相结合演变规律开穴进行针刺的。而“纳子法”是单纯的按照地支的演变规律开穴进行针刺的,要运用它,就必须掌握干支和五输穴的基本知识。“子午”即是指时间,这是以十二地支代表时辰,其中子是第一个时辰,就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午时是第七个时辰,就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一天的日中为午时是阳气最盛之际,以后转阴,就是午时一刻为阴之开始,半夜为子时,是阴至极,以后转为阳,就是子时一刻为阳之开始。而从子时到午时六个时辰内,就是由暗转明,从冷转热,阳气生长阴气衰退的过程。那么由午时到子时,则是由热转冷,从明转暗,阳气衰退,阴气渐盛过程。因此说“子午”含有“阴极生阳”和“阳极生阴”,这也是阴阳消长转化,同时也是代表着阴阳之起始和分界线。而子午流注的“流”在这里是流动的意思,“注”在这里就是灌注的意思。在子午流注中,其流注就是指人体的气血在经脉之中循行,就好似流水一样的进行灌注,不过这种流行灌注,必须是受到自然界的日时变化影响,也就是说,从午时到子时,从子时到午时,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周期性盛衰开合。当开时气血旺盛,当合时气血就衰败。一名针灸医师若能严格而精确地掌握盛衰开合时机进行取穴,因时施治的话,那么就可以提高针刺的疗效。
, 百拇医药
    针灸治病必须是通过经络的传导功能,疏通经气恢复脏腑机能,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但是,除了选用局部腧穴之外,都是以循经取穴为主。也就是说当人体某一经络或者脏腑有病时,就应当选取该经络或者这个脏腑所属的经络,可以是相应的经络远部腧穴进行针刺治疗。这正象《四总穴歌》中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最好的典范,并且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用头痛病说明,前额痛与阳明经有关,可以循经选取上肢的合谷穴和下肢的内庭穴针刺治疗。用药物治疗脏腑疾病时,有赖于经络的传导和输送功能。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临床治疗的体现。因为经络是指导辩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在《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与所属脏腑和反映的痛症所做出的正确诊断,并且通过经络上的输穴来进行针刺治疗。少,但受到外邪影响也大,人瘦。反之,人胖。因此永久减肥的关键在于腧穴系统的开放程度。

    (4)经络的传播速度:古书讲:“一呼一吸,脉各行三寸”,能量在人体中的传输速度有一个范围值。声波、海浪等都是能量传输的一种方式,这些能量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能量在人体中的速度受到人体结构以及管理控制能量系统群的制约才形成“三寸”的定值。其实如同血液流动速度会随年龄和疾病变化一样,经络速度也是能变化的,但始终保持在一个范围内。

    4 生理腧穴和病理腧穴

    生理学和病理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医穴位的归纳中,也应该采用这样的划分。既然腧穴是对外的能量交换通道,其开启就不存在定数,理论上人体几乎所有位置都可能成为穴位(除了眼球、指甲等)!所以很多疾病会出现压痛点,但却不是穴位,著名的阿是穴就是一例,并且很多疾病会形成特有的新的穴位。所以将穴位按照正常人体和病理人体进行划分更加合理,对于诊断也非常有帮助。, 百拇医药